北京捷盟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客服专线: 4006-518371 总机: 010-82251245/1246

Think Tank

CONTACT联系我们

客服专线:4006-518371
总机:010-82251245/1246

HOT ARTICLES 推荐文章

企业文化理论的起源 如何打造特色党建品牌 中国与新兴市场——权威人士谈的合作与发展 企业在招聘人才时的理念 被时代选择的经济学人生——歪打误撞地进入到经济学界(五) 被时代选择的经济学人生——歪打误撞地进入到经济学界(四) 被时代选择的经济学人生——歪打误撞地进入到经济学界(三) 被时代选择的经济学人生——歪打误撞地进入到经济学界(二) 苏商文化的价值观特质 被时代选择的经济学人生——歪打误撞地进入到经济学界(一) 中国与新兴市场——权威人士谈的合作与发展 朱武祥:商业模式分析 商道人生坐标之“绿色情怀” 国富问题已解决 未来30年须民富 经济学家刘伟:今年成中国宏观调控最复杂一年 中国应从高速经济增长转向适度增长阶段 新时期的价值观管理随想 基于领导力缔造的三层次和谐研究[1] 当前形势对企业领导人危机管理能力的挑战 雷家骕: 恰当认识企业成长的本质及其影响因素 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思维框架 以文化管理促科学发展 资本化进程中的泡沫化:路径选择及其控制 中国经济的新挑战及中国经济之变局 关于中国启动内需的着力点的一些思考 企业文化必须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导向 中国企业在金融危机下该做什么 推动中国管理科学化与科学管理中国化 新加坡:商业模式复制大师 经济学家厉以宁表示中国经济有望一季度见底 魏杰: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变革 吴敬琏:我们掉进了美元的陷阱 普通人生活中的大萧条 吴晓求:转换理念助推经济发展 黑松林的以软补硬取胜之道——心力管理的普遍意义 “霸道”可以做大“王道”才可做久 凝聚力来自哪里 动车式追随力 经济深度调整是目前我国保增长的关键 警惕企业中的五种虚假执行力 《决断》:奇普·希思谈如何做出更好的决策 从无序走向和谐 管理者的“五力”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大逻辑和新机遇
专家观点

关于中国启动内需的着力点的一些思考

【摘要】全世界保经济增长基本上都是国家及其央行加大投资和增加货币供应,我国当然也不例外,但使用这两大举措必须慎之又慎,尤其是要根据中国国情进行有效选择。

关键词:民生投资  货币供应量 

我国目前启动内需的主要举措有二:一个是加大政府的民生投资,一个是央行增加货币供应量,这两大举措对于保增长是非常有意义的,但使用这两大举措必须谨慎,否则,就有可能在两三年后带来严重的通胀。基于这种认识,本文试图对这两大举措的使用提出一些理论与政策建议。

一、出口导向型增长方式与投资拉动增长方式都不可取

中国目前保增长的实质,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也就是要从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向内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因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状况,决定着保增长的目标的实现状况。我国目前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基本举措是启动内需,内需包括投资和消费,但考虑到启动投资要比启动消费更容易见效,因而我们启动内需实际上是以启动投资开始的,尤其是首先从启动民生投资开始,这种选择是对的。但是我们需要警惕的是,我们不能从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向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也是难以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

所谓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就是指出口对GDP的贡献过高,经济增长主要靠出口来拉动。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曾经导致了1987年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1997年东南亚经济泡沫的破灭,国际经验早已证明了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是不能长久的,是不可能保证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

我国在1998年保经济增长的时候,非常注重出口的贡献,后来我国连续大幅度和大范围地提高出口退税率和降低出口关税,给出口实施了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使得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从而使得我国经济逐渐走上了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的道路,到2007年,出口对GDP的贡献已接近40%。实际上,从2003年开始,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弊端就开始在我国显现出来了。当时我们感到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弊端主要有二:一是引起了我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即贸易顺差和资本顺差,双顺差导致大量外汇涌入我国,迫使中央银行不得不大量发行人民币收则这些外汇,央行在外汇占款项目下发的人民币过多,从而导致了国内通胀的压力太大,从2003年5月开始,我国宏观经济就不断显现出通胀的压力;二是大量外汇作为对外购买力的符号,在国内不能使用,迫使我们只能用外汇对外投资,而这种对外投资既促进了传统体制的复归,例如成立中投公司这种巨无霸的国有企业,又使得大量外汇在对外投资中无法实现增值保值,例如无论买美国的国债,还是买美国的企业债券,都因为美元贬值和美国企业出问题而难以实现外汇增值和保值,外汇成了我国财富贬值的重要通道,人们将过多的外汇储蓄戏称为“烫手的山芋”。

后来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上述所讲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弊端,仅仅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所存在的第一种风险,也就是在国际市场对中国产品有巨大需求,能支持中国出口增长的条件下,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会带来上述弊端,但是当国际市场对中国产品需求下降,国际市场不能支持中国出口增长的时候,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会出现另一种弊端,这就是:随着出口的萎缩,中国过剩的生产能力没有了出路,企业只好收缩经营规模甚至倒闭,从而出现增长速度下滑和失业人口增加,经济和社会生活都因为出口减少而出了问题。由此可见,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实际上存在着两种风险:在外需能支持出口的条件下,会将你“胀死”,而在外需不能支持出口的条件下,则会将你“憋死”。

因此,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不可能保证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我们现在对此已取得了共识,认识到我们必须启动内需。内需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投资,一个是消费,因而启动内需需要启动投资与消费。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上,投资虽然要比消费见效快,但最终经济增长还是要靠消费推动的,如果投资在内需上占的比例过大,那么经济增长方式就会表现为投资拉动型增长方式。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同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一样,也是难以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为在以人为本的条件下,经济可持续发展,只能依靠消费的增长来实现,因而消费是国民经济的最终的可持续推动力。

我国目前为了保经济增长,开始大力推动了民生投资,也就是非常注重公共产品投资,尤其是注重基础设施投资,这是对的,在目前经济增长出现了严重下滑的条件下,我们有必要通过加大民生投资而保经济增长,但是我们也要注重这种投资可能会引发的问题:第一,如果投资控制不慎,将会出现一大批既没有社会效益,也没有经济效益的投资项目,我们应该防止所谓“政绩工程”的出现;第二,因为民生投资的主体是政府,这种投资往往容易产生权钱交易,搞得不好,腐败就会大量产生,我们必须杜绝腐败的问题的产生;第三,民生投资的主体是政府,因而政府配置资源的权力极大,如果搞得不好,就会损害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尤其是民生投资主要是向国有经济领域投资,如果搞得不好,就会使国有经济享有更多的好处,而民营经济的利益则受损,从而出现政府作用排挤市场功能,国有经济排挤民营经济的“双挤出效应”,最终会使旧体制复归而新体制受损;第四,民生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投资,对于保经济增长是有意义的,但对就业及中小企业解困,似乎作用不大,因为基础设施投资基本上由大企业承担,又是现代化作业,机械化程度极高,因而对就业的吸纳力不强,中小企业当然受惠也不会太多;第五,民生投资基本集权于中央,因而地方经济的差异性和各地区在这次危机中所遇到的困难的差异性往往会被忽视,例如出口和金融在地区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的地区,显然困难要大一些,但由于民生投资集权于中央,因而各地方政府不会因为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不同而获得不同的保经济增长的资源,这样就使得地方政府手中可作用的资源有限,从而不利于不同地区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而保增长,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地区经济的差异性和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差异性。

因此,我们虽然应该注重投资对启动内需的作用,但是绝不能依靠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而保经济增长,不能因为经济增长下滑的压力太大而由出口导向型经济而转向投资拉动型经济,我们的正确选择只能是在启动投资的同时,要大力启动消费,将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放在消费有效增长的基础上。只有将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经济增长才算是回归其本意:任何经济活动都是为了人,为了人的祉福,为了人的提升和发展,以人为本。

二、启动需求与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

我国目前的增长速度过速下滑是因为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而总需求不足又是因为出口需求急剧萎缩而引起的,因而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将国际需求转换成为国内需求,也就是要通过启动内需而弥补国际需求萎缩而引起的总需求不足,从而实现保增长速度的任务。大家知道,一个国家的国内需求是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有着直接和深刻的联系的,所以我们目前要通过启动内需而保增长,就必须要有效调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

应该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于启动总需求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它们都是很重要的,而且它们之间也确实需要有效配合,但是我认为我们现在应该更多地注重运用财政政策,而慎用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只是在有利于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条件下,才能被慎重地使用。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中心,货币政策只是旨在有效配合财政政策的作用,这样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对于启动内需和保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有好处的。理由如下:

第一,货币政策目标更多地是要追求币值稳定,而财政政策则更多地是负有启动经济的功能,因而我们不能试图靠货币政策来启动经济,如果这样的话,往往会出现通胀与通缩交替出现的不良循环,所以我们要将启动经济的重点放在财政政策的身上,货币政策只是为财政政策的调整而服务,也就是为了保证财政政策的有效作用而进行适当地调整。从美国的教训来看,过多地动用货币政策,例如低息甚至无息地增加货币供应量,会使每个经济主体都会放弃以收定支的最基本经济原则,无代价地盲目扩张自己的消费和投资,这种各个经济主体的“软约束”,必然会引发次贷危机,并导致金融危机。如果考虑到我国正在经历着资产资本化和证券化的进程,我们若过多地使用货币政策,必将会产生严重的资产泡沫化。因此,我们如果过多地使用货币政策,虽然会对启动内需有一定的作用,但必将使我国经济在未来不仅会出现严重的通胀现象,还会出现严重的资产泡沫化倾向。

第二,我国的央行体制现在还并不是一种完全独立运行的体制,行政体制对它的运行过程的干预还很大,在这种条件下,一旦我们也象西方国家一样,将货币政策作为启动经济的工具,那么就必然会使货币供应量过速增加,推动通胀的快速形成,最终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通胀,都是货币过量供应的结果,例如,1998年以前是因为投资拉动迫使央行在再货款上供应货币过多,形成通胀;而2003年以后又因为出口导向迫使央行在“外汇占款”上货币供应太多,形成了通胀。因此,此次启动经济,我们不能过多地使用货币政策,不能试图增加货币供应量而启动需求,这样作的结果是必然会引发通胀的。

第三,过多地使用货币政策,等于要对社会上“货币税”,使得货币形态的财富缩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不想拥有太多的货币形态的财富,要将货币形态的财富用于投资和消费,从而带动需求的增加,这是货币政策启动需求的“内在逻辑”,但是这样作的结果可能会因为我国的特殊国情而反而不利于启动经济。因为,我国现在还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人们不得不自己给自己建立保障体系,人们给自己建立保障体系的最主要作法,是不断增加自己的储蓄,这就是中国为什么储蓄率高的主要原因。中国人在银行储蓄,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属于投资范畴,而是属于自我保障的行为。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如果依靠过多地投放货币而启动经济,那就必然会使人们的储蓄贬值,这对公众的财富和自我保障是一种重大的冲击,从而会使人们的预期非常不好,更不敢消费和投资,这反而不利于启动中国经济。因此,货币政策的使用一定要慎重。

第四,货币政策在我国的使用空间实际上已经很小,而财政政策的使用则还有极大的空间。我国国债目前占GDP的比重还不到20%,只有18%,而美国国债占GDP的比重是360%,日本国债占GDP的比重是120%。如果按照欧盟的说法,国债占GDP的比重为60%也属于正常的话,那么很明显,我国利用财政政策的空间确实还很大,现在我国有能力再发10万亿国债,用于启动经济。如果我国每年新增GDP是3万亿的话,那么每年可以连续再发2万亿国债,用于启动经济。如果考虑到中国是一个国家大量控制国有财产和资源的国家,那么国家借债能力就更大。因此,财政政策的空间实际很大。但是货币政策的使用空间则实际上已经很小,还不仅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货币多发的现象很严重,而且还因为我国国有银行的“软预算约束”,已导致了大量呆坏账的存在,虽然我们几年前已经剥离掉了1.4亿呆坏账,但实际上呆坏账的压力仍然是很大的,因而我国不宜过大作用货币政策。

第五,我国是一个高储蓄的国家,对于高储蓄国家来说,使用财政政策可以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首先,国家可以通过国家举债的方式将储蓄转化为消费和投资,减缓高储蓄对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其次,国家举债也为居民的高储蓄找到一个投资的渠道,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从而通过收入而促进居民消费,使中国经济逐渐转向消费导向型经济;再次,国家通过举债而启动经济,相当于通过向富人借钱而为穷人提供就业机会,提高穷人的收入,从而有利于调节贫富差距,而且这种调节不会危及效率,可以推动效率与公平相结合。因此,我们应该看到中国是一个高储蓄国家的国情,这种国情决定了中国启动经济只能更多地使用财政政策,而不能过多地使用货币政策。

总之,我国这次启动经济应该慎用货币政策,而更多地使用财政政策。当然,使用财政政策,也有一个尽量提高财政政策的使用效率的问题,要更有效地使用财政政策。如何更有效地使用财政政策?从目前看,有两个问题很重要:

首先要把握好财政收入的使用方向。在这方面,要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财政收入的使用,也就是要区分一般性财政收入的使用和国债收入的使用,这两种财政收入在使用上是有重大差异的。

在一般性财政收入(各种税费收入及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转让收入等)的使用上,要继续实现六个转型:一是由生产性财政到公共性财政的转型,二是由重增长而轻就业到重就业的转型,三是由重基础设施建设而轻保障到重保障的转型,四是由重外需而轻内需到重内需的转型,五是由重总量而轻结构到重结构的转型,六是由重国有经济而轻民营经济向重混合型经济转型,也就是说,要彻底实现原有财政支出结构的真正转型。

在国债收入的使用上,要完全以启动经济为核心,将国债收入完全使用到有利于启动经济的方面:一是国债收入要向公共产品投资倾斜,而且在公共产品投资中,不仅要重视基础设施,而且要更加注重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二是国债收入要向有利于促进就业的方向上倾斜,把保就业作为国债收入的重要的使用方向;三是国债收入要向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和启动居民消费的方向上倾斜,例如可以对居民减税和对居民消费进行补贴,以提高居民收入和促进居民消费为重点;四是对于用于启动生产性投资和用于结构调整的国债收入,主要是要在启动二字上下功夫,不能代替企业进行生产性投资,更不能代替企业进行产业转移,而是要以财政补息和减税等方式实现对生产性投资和结构调整进行导向,要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能因为启动经济而恢复传统经济体制。

其次,要加大对财政收入使用过程的监督和约束。在这方面,我们不仅要加大对一般性财政收入的使用过程的监督和约束,更重要的是要加大对国债收入的使用过程的监督和约束,有三条原则必须要坚持:一是国债收入坚决不能用于政府行政开支,实行收支专门管理,严防以各种方式将国债收入用于政府消费,确保国债收入能真正用于启动经济,而不被挪作他用;二是坚决打击权钱交易,防止国债收入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腐败,因为国债收入在用于启动经济的过程中,尤其是在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过程中,容易产生大量的腐败,我国1998年用国债收入启动经济时,曾经大量发生过权钱交易的现象;三是要防止垄断趋势的加重,因为国债收入一般都低难用于民营经济的投资,往往会被运用于国有经济投资,因而我们主张国债收入原则上不能作为资本金而投资于国有经济中,尤其是不能投资于垄断趋向很重的国有经济中,国有经济的资本金原则上只能来源于国有经济的利润,不能来源于一般性财政收入,更不能来源于国债收入,因此,国债收入若要投资于国有经济之中,只能作为债务资金,而不能作为资本金。

(作者:清华大学经管学院 经济学教授、捷盟咨询首席专家 魏杰)

相关阅读:
企业文化理论的起源2021-04-15 如何打造特色党建品牌2021-03-16 中国与新兴市场——权威人士谈的合作与发展2016-05-17 企业在招聘人才时的理念2016-05-13 被时代选择的经济学人生——歪打误撞地进入到经济学界(五)2016-05-10 被时代选择的经济学人生——歪打误撞地进入到经济学界(四)2016-05-06 被时代选择的经济学人生——歪打误撞地进入到经济学界(三)2016-05-05 被时代选择的经济学人生——歪打误撞地进入到经济学界(二)2016-05-04 苏商文化的价值观特质2016-04-29 被时代选择的经济学人生——歪打误撞地进入到经济学界(一)2016-04-27 中国与新兴市场——权威人士谈的合作与发展2016-03-31 《决断》:奇普·希思谈如何做出更好的决策2015-08-05 警惕企业中的五种虚假执行力2015-08-05 “霸道”可以做大“王道”才可做久2015-08-05 黑松林的以软补硬取胜之道——心力管理的普遍意义2015-08-05 吴晓求:转换理念助推经济发展2015-08-05 普通人生活中的大萧条2015-08-05 吴敬琏:我们掉进了美元的陷阱2015-08-05 魏杰: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变革2015-08-05 经济学家厉以宁表示中国经济有望一季度见底2015-08-05 新加坡:商业模式复制大师2015-08-05 推动中国管理科学化与科学管理中国化2015-08-05 中国企业在金融危机下该做什么2015-08-05 企业文化必须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导向2015-08-05 关于中国启动内需的着力点的一些思考2015-08-05 经济深度调整是目前我国保增长的关键2015-08-05 商道人生坐标之“绿色情怀”2015-08-05 朱武祥:商业模式分析2015-08-05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大逻辑和新机遇2015-08-05 管理者的“五力”2015-08-05 从无序走向和谐2015-08-05 动车式追随力2015-08-05 凝聚力来自哪里2015-08-05 中国经济的新挑战及中国经济之变局2015-08-05 资本化进程中的泡沫化:路径选择及其控制2015-08-05 以文化管理促科学发展2015-08-05 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思维框架2015-08-05 雷家骕: 恰当认识企业成长的本质及其影响因素2015-08-05 当前形势对企业领导人危机管理能力的挑战2015-08-05 基于领导力缔造的三层次和谐研究[1]2015-08-05 新时期的价值观管理随想2015-08-05 中国应从高速经济增长转向适度增长阶段2015-08-05 经济学家刘伟:今年成中国宏观调控最复杂一年2015-08-05 国富问题已解决 未来30年须民富2015-08-05
首页| 关于捷盟| 咨询业务| 行业中心| 捷盟团队| 公司业绩|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02-2005 捷盟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8103438号
友情链接: 企业文化咨询 公司内网